超额存款17.84万亿 中国人爱存钱了?

6.2万亿

3月份,央行发布2023年2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。人民币总体存款继续增加了2.81万亿元,其中,储户存款增加7926亿元。对比1月数据,当时新增存款6.87万亿元。其中住户存款,也就是民众和家庭存款就增加了6.2万亿。

超量的居民存款沉积在银行,但是用户消费的居民流水在不断下降,2月份是中国的新年,居民消费应该提振,但实际数据并不乐观,22年GDP增速仅3%

哪里来的存款

钱不是凭空产生,而是从各种渠道流入到储蓄账户的。

投资理财:

1、以债权基金为例,国内债权以城投债为主,城投债则以地产投资项目为主,今年地产项目暴雷频发,银行有意削减城投债理财项目,同时城投债债收益也在收窄。

2、证券市场、万年3000点的故事在最近一年频繁上演,随着证券在3000点上下波动,股民投资收益大幅下降,亏损账户比比皆是,大量股票被抛售,由于经济下行,股民有意识的降低股票投资,将资金收拢回手中。

3、房地产投资、地产行业的暴雷加剧了房价下跌,由于各种政策锁定,一手房无法降价,各地出现一手房一百万二手房60万,这种房价倒挂现象,入手即亏已经成为常态,部分购房者持观望态度,资金未使用,沉淀在银行账户呢。

4、消费收窄;裁员、失业、个体户商户企业营收降低。一定程度加剧了居民消费谨慎态度,以居民手机消费为例,往年手机的使用周期为2到3年,从2018年开始到2022年,应该是居民手机置换的高峰时期,但是普通居民仍然使用的是旧机型,居民消费意愿极低。

不确定性在增加

1、裁员与失业,2022年大厂开启了天量裁员计划,以博主身边邻居为主,8个邻居被裁员3个。同事一步部门4个人被裁员2人。裁员是企业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应对,通过裁员降低未来资金使用规模,将有限的资金用于企业生存,度过这个艰难的周期。

2、养老金与医保改革;退休延迟到65岁,促使大量的灵活就业人员拒绝继续缴纳养老金和社保,65岁已经是普通人生命的后半期,养老金改革延迟退休,这批人无法认可。医保改革首先在武汉发生,由于改革之后,很大部分武汉老人的医保账户由原来的每月入账到减少一半资金,愤怒的武汉老人们走上街头,医保改革本身是件好事,但是最后的结果就是老人们享受的待遇缩水,这些都在加剧居民心头的疑虑,是否这些政策真的值得信任,辛辛苦苦交了很多年的钱难道就被这样改革没了?这也进一步加剧居民不确定性。

3、提前还贷窄干收入;市场和经济的萎靡,把原来部分愿意消费的消费者打醒,5%的房贷,100万的贷款,30贷款周期,每年的利息至少5万块钱,30年150万利息。这么高昂的利息让很多贷款买房的人震惊(鄙人看了家里工行房贷贷款账户就是这个表情),很多购房者削减开支,提前积攒资金还贷,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更大规模的失业潮,和经济危机浪潮。

历史上的存款周期

2003年(非典时期),多地居民的储蓄率出现跳涨,但在两三个季度后,储蓄率就重新下滑,回到往年平均增速上。同时,消费在短期下行后,也很快回到了上行通道

2020新冠疫情暴发后,也在遵循着当年相似的规律:居民储蓄率也出现了明显上行。但截至2021年一季度都没有看到储蓄率的明显回落。如今超过4个季度以上长时间的高储蓄、低消费行为就不能仅仅归因于疫情导致的预防性储蓄了。

2023年与2003年完全不同,从经济背景讲2003年中国正处于加入世界大家庭的经济上升时期,同时2003年也是中国人口红利的早期阶段。不断涌入中国建厂投资者,以及欧美的订单消费者,把中国推上了一个高速轨道,经济飞速向前。

而2023年中国人口红利殆尽,人口正式出现负增长,人口红利逐渐衰减。经济方面,中美贸易战争致使例如苹果一类的大型跨国企业,将供应链转移到东南亚和印度等国家。而欧美的外贸订单,收到全年经济危机影响,出现了海运集装箱大量空置港口现象,需要知道的是这不是中国一个国家的现象,而是全球性危机,外贸的萎靡削弱了复苏力量。2023年的中国经济可以用内忧外患来形容。
 

继续增长储蓄

在宣传口径方面,宏观数据一直在向好,这种从向老百姓宣传的角度,一部分居民确实相信这类宣传,另一部分居民则对这类新闻一笑置之。

以目前的就业市场以及消费市场来看,居民对经济整体的信心并不充足,对于不确定性仍然充满疑虑,或者今年二季度居民储蓄会继续增长,现实世界的经济秩序,是以实际物质交互为主,舆论引导或者有正向价值意义,但是用脚投票的老百姓,只能体会到了无处就业的痛苦

发表回复